罗马-不列颠时期的军队(1) 当前热门

2023-04-23 08:09:11     来源 : 哔哩哔哩

尽管罗马官员的数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公元头两个世纪,罗马军人的数量却有30万之多。如果把当时罗马帝国的总人口设定为5000多万人,那么军人和平民的比例高达1:150。换言之,军队是保障罗马国家正常运转的最强大的机器,军队就是国家。在不列颠,罗马军队驻扎在一些名义上由总督统辖的军事区,虽说罗马人在传统上高度看重辉煌的军功,从奥古斯都时代开始,军事荣耀本身已很少成为一个目的;相反,它为行省罗马化创造了条件,为行省实现它在帝国中的作用拉开了序幕。


(相关资料图)

帝国时代的军队由奥古斯都奠基,奥古斯都在公元前31年成为内战的最后胜利者,一下成了约60到70个军团的主人。他理应仿效共和时期的将军,让军队解甲归田,但他着手改革,完成了由马略肇始的军征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化,罗马军队从此迈上常备职业化的道路。公元前25年,奥古斯都仍保留了28个军团,在随后两百多年内,整个帝国的军团总数一直浮动在这个数字左右。对不列颇行省而言,这支常备职业化的驻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最大的外来移民群体。

元首制时期,罗马军队主要分为军团(legiones)和辅助军(auxilia)两种,前者由罗马公民组成,后者往往从行省当地人员中招募以协助前者。军团与辅助军的区分在共和国时期即已出现,但直到奥古斯都改革后才得以统一和定型。到3世纪末4世纪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对军队再次进行改革,军团和辅助军的建制才被取消。

在铭文材料的帮助下,不列颠军团在元首制时期的变动情况目前已基本清楚:公元43年克劳狄入侵时共带来四支军团,分别为“奥古斯都的”第二军团(I Augusta),“西班牙的”第九军团(IX Hispana),“双数的”第十四军团(XTV Gemina)和“英勇而胜利的”第二十军团(XX Valeria Victrix)。其中第九军团的番号“西班牙的”说明它曾在西班牙服役,时间约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前19年之间,它在来不列颠之前曾驻守在潘诺尼亚。从公元122年起,“胜利的”第六军团(VI Victrix)来到不列颠,取代了第九军团。

第十四军团的番号“双数的”表明它可能在阿克兴战役后由不同军团合并而成,来不列顺之前曾在莱茵河边境服役(公元9至43年)。它在镇压波迪卡起义中立下大功,获得“Martia Victrix(战神般胜利的)”的番号。第十四军团约在公元67年被尼禄调往东方,维提里乌斯在69年又把它调回不列颠,但次年它又被调回大陆去镇压奇维里斯领导的巴塔维亚人叛乱。第十四军团以后就留在莱茵河边境服役,再未回到不列颠。公元71年,佩提里乌斯·凯里亚里斯被任命为新的不列颠总督,据铭文显示,他带来“预备的”第二军团(II Adiutrix),以填补第十四军团撤退后的空缺。“预备的”第二军团迟至公元69年内战时才由韦伯芗成立,因此到不列颠主要是为了磨炼经验、锻炼队伍。约在公元87年,“预备的”第二军团便被图密善调往莫西亚应付达西亚人的入侵。

这样,总的来看,在公元87年以前,不列颠共有4支军团驻守;而在公元122年以后,则一直有3支固定的军团驻守:“奥古斯都的”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和第二十军团。其中“奥古斯都的”第二军团在3世纪末以前驻扎在威尔士南部的卡利恩;驻扎在约克的第六军团曾一度参与修建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长城;第二十军团也参与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长城,不过,它在公元4世纪初以前常驻在切斯特附近。这样,在公元3世纪初不列颠被一分为二后,“奥古斯都的”第二军团和第二十军团便驻守在南部的上不列颠,而第六军团驻扎在北部的下不列颠。

每个军团下分十个营(cohortes),其中第二到第十营的人数约为500人,每个营又分为六个百人队(centuriae),因此虽号称“百人”,实则只有约80人。而第一营的人数在公元1世纪晚期扩大到800人,并由五个各160人左右的百人队组成。此外,每个军团尚有120人的骑兵,充当侦察兵和通信员。这样,一个军团的人数在5500人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目仍属纸上谈兵,现代研究表明,实际数目应该更少,平均在4600至4800人之间。

军团内部等级分明。进入帝制后,每个军团由一名大法官级别的军团指挥官(legatus legionis)领导。克劳狄入侵不列颠时,未来的罗马皇帝韦伯芗就曾担任第二军团的军团指挥官,他有六位军政官(tribunusmilitiom)做助手。军政官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军团指挥官和军政官都是流水的官,他们各自处在元老与骑士的晋升体系中,不久便会转往他处另择高枝。而普通士兵是铁打的兵,在其服役的20余年中一般只能呆在一个军团内。这样,日常训练等具体工作须由职业官员,即59名百夫长(centurio)负责,他们基本上从经验丰富的老兵中擢升而来,奥古斯都曾规定,百夫长若擅离驻地,会像普通士兵那样被处以死刑。而考古发掘表明,罗马军队各级单位几乎都有保护神,但目前发现最多的是与百人队保护神(geni centuriae)有关的遗物,这说明士兵对百人队这一级单位有最强的认同感。

百夫长亦有高低之分,其中首席百夫长(primus pilus)作为第一营的“第一百人队”队长享有崇高威望,他在退役前会担任营垒长官(praefectus eistromwm),在军团指挥官和宽带军政官缺席时掌管整个军团,所以是军团中的第三号人物。

塔西佗认为,辅助军的总人数和军团总人数大体相当,但现在一般认为这可能只是提比略在位之初的情况,事实上辅助军的人数不久就变得更多一些。辅助军被组织为三种:步兵营(cohortes peditatae)、骑兵营(cohortes equitatae)和翼军(alae)。在帝国初期,这三种部队各有 500人。步兵营是百分之百的步兵;骑兵营系混合部队,380名步兵之外尚有120人的骑兵;翼军则是百分之百的骑兵。自1世纪晚期(可能是韦伯芗统治时期)始,又渐渐出现了1000人的辅助部队,就叫“千人队”(miliariae),以区别于以前的500人部队,后者从此就叫“五百人队”(quingenariae)。

扩大后的千人骑兵营有760名步兵和240名骑兵。步兵营和骑兵营由营长(praefectus cohortis)领导,下分6个80人左右的百人队,其内部等级与军团的百人队类似;而千人营队则分为10个百人队。翼军由翼军长官(praefectus alae,或 praefectus equitum)领导,它在三种辅助军中地位最高,下分16个32人左右的连队(turmae),每个连队由连长(decurio)领导;千人翼军则有24个连队或更多,千人翼军的数量较之千人营队的要少得多,在2世纪,帝国全境不足10个。

由于辅助军从行省各地就近招募,为便于统率士兵,辅助军军官在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一般由当地部落贵族担任。但公元70年尤利乌斯·奇维里斯领导巴塔维亚人作乱之后,罗马断然割裂了军官与士兵之间的地域联系:辅助军军官从此由罗马官员出任,他们与军团的军官一样,也属于骑士等级,并同样按部就班地在“三种军职”上晋升。至于辅助军士兵,虽然奥古斯都没有明确规定他们的服役年限,但从克劳狄统治时期起至少为25年。上述可见,军团与辅助军在组织上严密而健全,这正是罗马军队往往能够战无不胜的制度保证。

辅助军与军团多有不同,就兵种而言,军团中除步兵外,尚有不少工于某门手艺的技术性士兵,如建筑师、测绘师、石匠、木匠、铁匠、吹号手、军械修护员、医生、马夫、兽医等等(此类职位就目前所知,不下 100 种),他们是勤务兵,无须像普通士兵那样接受严格训练。而辅助军中除步兵,骑兵之外,尚有不少弓箭手,投石手,从事罗马人不擅长的兵种。就战斗力而言,辅助军应稍逊于军团,因为他们的装备与装束不够精良,日常训练不及军团严格,在作战策略上更多沿袭了原有部落的传统,纪律亦不若军团严明。

就薪饷而言,尽管各军种内部不同的等级意味着不同的薪水,譬如,最低级别的百夫长的薪水是普通军团士兵的近17倍,但从军种之间来看,辅助军步兵和骑兵的薪饷在早期帝国分别是军团士兵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此外,在退役后,军团士兵能得到一笔额外的退役金,或一块土地;而辅助军士兵表现良好的话,也只能得到罗马公民权,而得不到实在的经济利益。概言之,军团与辅助军之间外在、客观的主次之别是显而易见的。

更重要的是,两者在帝国统治者眼中的价值亦有轻重之别。公元84年,阿古利可拉在苏格兰的格劳庇乌山一役中完全使用辅助军,而军团站在营堑前做壁上观。因为他奉行的作战方针是:“如果不用罗马人流血就可以战胜的话,这场胜利更为光荣。”军团与辅助军的主次轻重之别自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摩擦甚至斗殴,但一旦面对共同敌人,他们的行动就完全一致,因为胜利是把他们团聚起来的最佳黏合剂。雯都兰达出土的文书是由当地辅助军留下的,文书作者把这些既不佩剑又不骑在马上投标枪的不列颠骑兵蔑称为“不列颠小崽子”(Brittunculi)。可见,在公元1世纪末,这里的辅助军自视罗马化程度高,所以看不起这个蛮荒岛屿上的居民。

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之分是军团与辅助军之间的最重要区别,但如果从兵源募选的角度看,这种区别却日渐淡化。先看军团士兵:在公元1世纪,军团士兵主要为意大利人,人侵不列颠的四个军团的士兵约半数是意大利人,余者往往从西班牙、高卢和阿非利加的意大利人定居点中招募。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军旅生涯在意大利人眼中已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奥古斯都时的一名骑士为使两个儿子逃避兵役,不惜砍断他们的拇指。到1世纪末,兵源之募选不得不逐步行省化,譬如,从阿非利加招募的士兵便不会去西班牙服役,反之亦然。

再看辅助军士兵:在公元69年的内战以前,辅助军通常驻扎在兵源所在的行省,军内成分单一,部落认同盛行,于推行军令和调兵遣将多有不利。此一弊端在内战中暴露无遗,内战后,这些军队被调往他处,兵源遂不再从原来的行省而是从新行省中招募,同时辅助军军官亦不再由部落贵族而改由罗马人出任,从而彻底瓦解了基于地域观念之上的部落认同。就不列颠而言,番号可以显示辅助军部队组建时的征兵地,从不列颠辅助军的番号判断,这些部队最初来自帝国的各个角落,尤以莱茵河、多瑙河沿岸和西班牙等地居多。另一方面,征入辅助军的不列颠土著士兵一般被分散到各部队中,而成建制的不列颠人则会被派到外省,所以不列颠驻军中没有发现以“不列颠”为番号的部队。

综上所述,在元首制时期,军团日益从意大利以外的社会地位低微的年轻人中征兵,而加入辅助军的罗马公民越来越多,这样,军团与辅助军的兵源日益趋同——主要来自罗马化了的行省居民,尽管两者依然维持着薪饷及地位方面的差异。据研究,不列颠辅助军的本土化始于1世纪80年代,而军团的本土化始于2世纪中叶。

由于辅助军的原有特色逐渐消失,而罗马仍觉得有必要利用不同部落的战斗技能,于是出现了第三种军种,统称为“集群”(numeri,严格讲,处。其步兵单位叫 numeri,而骑兵单位叫 cunei)。它与原来的辅助军一样,在帝国边陲的蛮族部落中招募,随后被调往他处。约在安东尼·庇护时期,上日耳曼边境就有铭文证明那里有从不列颠招募的集群。但直到3世纪初才在不列颠北部发现了主要来自日耳曼的集群。集群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罗马化的军队,这点即使在212年《安东尼谕令》颁行之后仍未改观。从3世纪后半叶起,集群逐渐常见。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